我院获批3项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发布时间: 2021-09-15 浏览次数: 360

近日,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公布,我院共获3项资助,其中面上项目1项,青年科学基金2项,立项项目总经费109万。

陈光龙副教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批准号:12174247),其课题名称为《超声气体喷流中团簇表面张力效应及高背压下团簇形成机制研究》(直接经费61万元)。该课题聚焦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前沿,以高背压受限超声气体团簇喷流为研究对象,预期成果将为超强激光-大尺寸团簇相互作用机制的理解提供支撑。气体团簇喷流由于独特的密度特性在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领域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百TW乃至PW量级激光器出现,相对论强度激光与大尺寸气体团簇相互作用产生更高离子温度的研究成为可能,这对利用高背压产生大尺寸团簇及其尺寸表征提出需求。该项目依托大型多级差分泵浦真空系统,利用Mach-Zehnder 干涉法和飞行时间质谱等技术进行高背压气体喷流中团簇尺寸的直接测量,揭示高背压下原子、分子成团机制,并探讨高背压下Hagena 尺寸公式不适用的原因。研究结果对强场激光与大尺寸团簇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具有科学意义,也可为气体团簇的应用提供支撑。

贡丽萍博士获批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2104288),其课题名称为《光镊系统中具有二次谐波效应微纳粒子的光力特性研究》(直接经费24万元)。贡丽萍主要从事光学的理论基础研究,研究领域包括矢量光场调控、非线性光学与光学微操控技术。近五年,围绕光镊技术中的非线性光学效应开展研究工作,在非线性极化理论、飞秒光镊实验和非线性光镊技术的应用上都进行了创新。本项目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发展具有二阶非线性光学效应粒子的光力理论,进一步地,通过实验探测二次谐波效应的粒子在光镊系统中的运动规律。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试图发展和完善基于二次谐波效应的非线性光力理论,探索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本质,丰富粒子的捕获和操控手段,极大地拓展光镊技术的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实际应用价值、前瞻性和迫切性。

 刘笑博士获批2021年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批准号:22107063),其课题名称为《基于残基的DENV/ZIKV靶蛋白-抑制剂相互作用与耐药机制研究》(直接经费24万元)。虫媒病毒,如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的传播和复兴,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事件。迄今为止,尚未批准用于治疗两种病毒感染的特效抗病毒化合物。蛋白-配体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解和结合自由能的定量表征在合理的药物设计中必不可少。传统的基于残基的能量分解方法MM/GBSA,因忽略熵变计算和残基真实介电环境等给预测结果带来误差。近年来,她致力于克服传统方法的不足,发展了ASIE残基特异性结合能计算方法,提高了计算效率和精确性。因而,在本项目中拟采用ASIE探究现有抑制剂-两种病毒NS5靶蛋白相互作用机制。针对虚拟筛选可优化先导化合物命中率较低,在软件筛选后采用ASIE-PLII进行二次筛选分析。还将基于ASIE发展一套精确、高效的ASIEx-y算法进行耐药残基预测。研究耐药机制,有利于规避新药发现中靶蛋白突变影响药效问题。探究现有抑制剂-靶蛋白相互作用机理,给抗虫媒病毒新药设计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出台一系列科研文件,不断建立完善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可持续的科研支持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组织召开申报国家级项目科研专题例会,鼓励科研方向明确的教师组建科研团队开展原创研究和科技创新,激励广大教师积极主动投入科研。学院在科研处的领导和关心下,通过邀请知名专家来校作学术报告和项目申报指导等,学院科研氛围更加浓厚,科研项目和成果更上水平。